今日: 434|昨日: 633|帖子: 2189450|会员: 163392|欢迎新会员: LY333

当前位置:杨凌论坛 本地之音 原创文学

《先生》的教育情怀之一 -----蔡元培

0
回复
2149
查看

默然相守寂静欢喜

22主题22帖子2积分
版主
嗯哼...

城市CEO,积分831,距离下一等级还需635积分

积分2在线时间142小时

发表于2017-08-04 09:41:36 |只看该作者|倒序浏览

楼主
分享到:




         如果说民国是最近的春秋,先生犹如华夏的背影,渐行渐远。


        “莫放春秋佳日去,最难风雨故人来”,初看是喜语,再看是痛语,再看,或看出旷达。

        先生,一个称谓,一种修为,一份崇敬,一种精神,一部史诗。

        十集大型纪录片《先生》,以十位先生的个性经历为经,中国社会变革为纬,将其莫不传奇的性格性情、命运经历、学术作为,以及他们的善良、无奈、焦虑和欢喜,在点滴中渐次呈现,充分反映了先生们贴近群伦又卓尔不群的独特全貌,让我们走进他们,走进那个时代,感受他们,了解他们,了解那个时代,了解我们这个民族的风骨,了解我们这个民族的传承。也亦为现今中国教育,立镜一面,呼喊十声。《先生》聚焦民国国家讲坛上的大家身影,以最负盛名的近现代教育家为主角,揭示中国教育的宏观走向和个性榜样,梳理中国教育百年间的重大事件、观念嬗变,旨在溯源问脉,固本图新。《先生》的遴选标准为:开一代风气的教育启蒙者;性情、经历、作为有传奇性;对当代教育具有参照和启迪。头十集选定的十位人物是:蔡元培、胡适、马相伯、张伯苓、梅贻琦、竺可桢、晏阳初、陶行知、梁漱溟、陈寅恪。

        百年国史已有镜鉴:教育盛,虽战乱纷争仍人才辈出、民力丰沛、国体向上;教育衰,纵四海平定歌舞升平也社会浮躁、未来迷茫、振兴乏力。教育,国之命脉,牵一发而动全身,系百年而导国运,而先生又为教育之魂魄。

       黄昏时分,群鸦归巢,晚霞满天。有人在远方忧伤。永不相逢的故人年代,似近犹远,似远犹近。如果这世上还有怅恨,已经百年。先生先生了百年,后生后知在此间。

      十年树木,百年树人。我们依然望其项背。

     蔡元培生平:(1868~1940)字鹤卿,又字孑民等,浙江绍兴山阴县人。 20世纪中国杰出的教育家、思想家、民主主义革命家。曾任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、北京大学校长、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要职。在执掌北京大学期间,参照德国大学的理念,对北大进行了全面改革,开“学术”与“自由”之风。

      师承:少年时曾在绍兴古越藏书楼校书,博览群书;在德国,接受著名历史学家兰普莱西指导。

     高徒:蒋梦麟、罗家伦、杨振声等。

     核心理念:思想自由,兼容并包。

    教育实绩:奠定中国新式教育制度的基础,为中国教育、文化、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富有开创性的贡献;革新北大,使之成为以学术自由而著称的现代大学。

蔡元培毕生倡导教育救国、学术救国、科学救国,推动中国的思想启蒙和文化复兴。他通过改变一所大学而改变了一个民族。

       引领群星,唤醒大学精神之精髓。

       “三顾茅庐”之陈独秀。新文化运动的风云人物陈独秀,蔡元培为了把他请到北大来,打听到陈独秀的住处后几乎天天去拜访,有时去的早了,陈独秀还没起床,他嘱咐茶房不要叫醒,自己那个凳子坐门口等。陈独秀原看不上去当时名声糟糕的北大,但架不住蔡元培三番五次登门的诚意,终于被打动。为了陈独秀顺利进入北大,他不惜为陈独秀造假履历好让教育总长签发。随后陈独秀又介绍了胡适等人,北大文科的局面就此被打开。

        蔡元培上任不到一年,北大气象焕然一新。蒋梦麟在《苦难与风流》中写道:“蔡元培时代的北大,保守派、维新派和激进派都同样有机会争一日之短长。

       学术至上,兼容并包

       北大的课堂,两位老师可能同时上课,学生们可以听到不同的观点。蔡元培也期望学生在听过这些不同观点之后,自己有一种思考、判断和选择。蔡元培也期望学生在听过这些不同观点之后,自己有一种思考、判断和选择。师生们虽然互相在政见上、学术意见上不一致,互相对立甚至互相谩骂,但是没关系,因为他们是在这里讲学问。知名学者黄侃,狂狷、孤傲、好读书、好骂人、不拘小节、桀骜不驯、特立独行、性情乖张,号称疯子。 1914年秋,黄侃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之聘,至北京大学国文系讲授《文学概论》、《词章学》及《中国文学史》等课。黄侃说:我之所以能待在北大,是因为有蔡元培,蔡校长。虽然我也不喜欢蔡元培,但他有新思想。我也知道,如果我在北大都待不下去,全中国也没有地方能够容纳我。蒋梦麟也说:为学问而学问的精神,一时在北大成为一种风气。

      数次辞职,率性而为。

      蔡元培执掌北大校长十年,八次请辞。每当蔡元培的改革理想,坚守学术,陷于激越的政坛纷争,无法力保高洁时,他都会选择辞职,退出江湖游学欧洲,这几乎成为蔡元培人生的周期性行为。

       蔡元培的数次辞职,学界说法不一。支持他的人说蔡元培是以退为进的形式维护人格自尊,用其无人匹敌的政治资历、人格魅力抗议和示范,数度保卫北大穿越乱局、坚守学术自由。蔡元培的“政治洁癖”和几次率性辞职被徐志摩赞美为不同流合污,“拿人格头颅去撞开地狱门的精神”。

       读书不忘救国,救国不忘读书

       蔡元培自执掌北大以来,并不反对学生关心政事,“读书不忘救国”是他的名言。 1919年 5月 2日,他还在北大饭厅召集学生代表开会,号召奋起救国。第二天,他知道了政府已同意在巴黎和约上签字这一消息,当刻召来并告知罗家伦、傅斯年等学生代表。蔡元培在明确政府无所作为的情况下,当时确有“将希望寄托在爱国学生身上”的想法。因此他对学生游行是支持的。但五四运动是发展出乎他的意料,他已无法控制事态,他的立场与学生不同,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校长会情愿自己的学生罢课。蔡元培讲“读书不忘救国,救国不忘读书”,一个“文化救国论”者,显然不希望自己的学生成为“职业革命家”。风雨如晦的近代中国,一位大学校长如何端平政治和书桌这个难题,并不只是摆在蔡元培一个人的面前。

        永远的校长

        蔡元培去世后,弟子蒋梦麟送上旗帜:大德垂后世,中国一完人。毛泽东吊唁:学界泰斗,人世楷模。美国著名哲学家、教育家杜威在北大听了蔡元培演讲后,曾感慨万千:“拿世界各国的大学校长来比较,牛津、剑桥、巴黎、柏林、哈佛、哥伦比亚等大学校长中,在某些学科上有卓越贡献的不乏其人,但是,以一个校长的身份,能领导一所大学对一个民族和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,除蔡元培以外,找不出第二个人。

       许多年间,未名湖畔人来人往,唯有蔡元培时代的北大往事反复而坚定地以佳话、谜团、情节等种种形式被传颂。而今天的北大人依旧尊称蔡元培为“永远的校长”。一位后来的北大学子写过这样一段美丽的怀念文章:

未名湖畔,

蔡元培塑像谦和地独守一片净土。

无论岁月的尘埃如何起落飞扬,

黯淡了多少偶像的色彩,

无论时间的流水如何一去不返,

动摇了多少权威的根基,

既非权威、亦非偶像的蔡先生却魅力不减,

风采依旧。


      七十多年来,怀念蔡元培时代的北大、寻找失落精神的呼声不绝,但应者寥寥。历史的记忆与现实的搏击中,倘若只能将足迹埋在纪念馆却不能刻入时代年轮中,那么叹息也是枉然!

点评

点评 回复 举报

快速回帖使用 (可批量传图、插入视频等)

朋友

微信,手机扫一扫
回帖双倍积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