资讯频道
当前位置:
从电影故事看法律文化 |《十二怒汉》《十二公民》
2019-07-19 08:08   评论(0)

《十二怒汉》由希德尼·鲁迈特执导,影片讲述了一个在贫民窟中长大的男孩被指控谋杀生父。案件的旁观者和凶器均已呈堂,铁证如山,而担任此案陪审团的12个人要于案件结案前在陪审团休息室里讨论案情,讨论结果必须要一致通过才能正式结案的故事。




法庭上,对一个被指控杀害父亲的十八岁男孩的宣判正在进行,而最后的审判还需要考虑此次由十二个人组成的陪审团的意见。这十二个人各有自己的职业与生活,每个人都有自己思考和说话的方式,但是除了一位工程师之外,其余的人都对这个案子不屑一顾,在还未进行讨论之前就早早认定男孩就是杀人凶手。


由于工程师的坚持,也随着对三个关键证据的科学推测,赞成无罪的氛围开始在其他十一个陪审员之间扩散。对男孩是否有罪的表决也开始出现戏剧性的改变:11对1、9对3、8对4、6对6、3对9、1对11。最后,通过各种不同人生观的冲突,各种思维方式的较量,所有的陪审团员都负责任地投出了自己神圣的一票。终于,12个陪审员都达成了一致意见。




《十二怒汉》表面上虽然刻画的是一个英雄舌战群儒的英雄。实质上表现的是美国引以为傲的司法制度,陪审员并不是什么英雄,他们只是一个个平凡的“公民”。在无数次陪审员参与的审判中,他们明知无人关注,却依然坚守着强烈的责任感。在重重迷雾与证据中寻找真相,给予当事人以正义。


《十二公民》改编自美国影片《十二怒汉》。该片讲述了当代中国一个由富二代“杀人案”引发了最为激烈的法庭智斗的故事。



暑期一所政法大学内,未通过英美法课程期末考试的学生迎来补考。他们组成模拟西方法庭,分别担任法官、律师、检察官等角色,审理的正是一桩社会上饱受争议的“20岁富二代父”案。12位学生家长组成了陪审团。这些人来自社会不同阶层,有医生、房地产商、保安、教授、保险推销员等。他们在听取学生法庭审理后,将对本案做出最终“判决”。这12名陪审员互不相识,但按照规则,他们必须达成一致,才能结束审判。


第一轮投票,就有11人认定“富二代”有罪,所有人证物证都指向这一结果的情形下,这位年轻的嫌疑犯离舆论上的死亡只有一步之遥。所有的线索都被逐一讨论,随着审判的进行,疑点出现,每个人背后的故事也浮出水面。



《十二公民》借法律题材探讨通识,以群像的方式真实反映了中国社会现状,展现偏见的同时又表达对于正义的追求,以法律戏剧文本去试练当下的中国社会,使得每一位观众都能够和它产生共鸣,对影片也非常具有现实意义。


《十二怒汉》里展示出的内容,如权利义务的统一、美国的司法体制、疑罪从无的司法原则以及人性的阴暗、对生命的尊重、逻辑推理的方法等等,成就了一部伟大的电影。而更加中国化的《十二公民》,其意义更多的,则是向越来越浮躁、只要道德暴力不要法律真相的中国社会,传递一种探问真实、珍视生命的基本法律意识。两部电影也同时向人们传递出,在民主社会中,人们应当如何行使自己手中的权力?隐藏其后的是更高层面的哲学思考:在艰难的环境下,我们仍应力图保持对生命的尊重。



0 条评论

评论